高考调档是高校录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含义和操作规则如下:
一、基本定义
调档是指在高考录取阶段,招生办或高校根据考生分数、志愿填报情况以及招生计划,对考生档案进行筛选和调整的过程。其目的是将符合条件的考生档案按规则分配给对应高校。
二、调档的核心要素
调档依据 - 分数:
考生的高考总成绩(含政策性照顾分)是首要依据。
- 志愿填报:考生的专业和院校选择直接影响调档结果。
- 招生计划:高校各专业在不同省份的招生计划数。
调档线 在所有符合投档条件的考生中,成绩最低者的分数即为该院校的调档线。例如,某高校计划招生100人,按105%调档比例则需调阅105份档案。
三、调档比例与规则
常规比例范围
- 平行志愿: 调档比例通常为105%-110%,部分省份(如河北)顺序志愿控制在120%以内。 - 特殊类型招生
调档操作流程 - 初步录取名单公布后,高校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分数、志愿进行二次筛选。
- 若考生分数未达调档线,则无法被该校录取。
四、调档与录取线的区别
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各省根据全省考生分数和招生计划划定的最低分数线,用于区分不同批次(如本科一批、二批)。
调档线:以高校为单位,按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形成的最低录取标准,用于在考生中筛选合适人选。
五、注意事项
档案调阅范围
院校调阅档案数量通常为计划招生数的101%-120%,具体比例由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录取结果查询
考生的投档记录可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录取结果一般以《录取通知书》形式发放。
总结
调档是高考录取中“分数-志愿-计划”三位一体的关键环节,考生需结合自身分数、志愿选择及招生计划综合判断。建议考生关注本省《招生专业目录》中的调档比例说明,以制定更精准的志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