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学防疫是确保考生在特殊时期安全、健康参加考试的综合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健康监测、自我防护、应急响应和科学管理四个方面:
一、健康监测
日常健康监测
考生需从考前14天开始,每天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关注是否出现发热(≥37.3℃)、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健康码是否为绿码。
异常情况报告
若出现上述症状或健康码异常(如非绿码),需立即报告所在学校并就医,避免参加考试。
二、自我防护
防疫物资准备
考生应提前准备口罩、手套、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并根据交通方式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如乘坐公共交通需全程佩戴)。
行为规范
- 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减少跨区域流动,尽量选择步行、骑行或私家车等低风险出行方式。
- 考试期间保持社交距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注意个人卫生。
三、应急响应
轻症处理
若考试中轻微感冒,建议通过多喝水、休息和加速新陈代谢缓解症状,避免影响考试状态。
专业评估机制
考前及考试中若发现异常状况,需由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允许参加考试。
四、科学管理
疫苗接种
推荐提前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若已感染且症状轻微,可优先完成考试后再就医。
信息报告与返程管理
- 考生需向考点报备健康状况及返程计划,滞留外省考生需提前14天返回考点所在省。
- 考试地需落实“乙类乙管”后的防疫要求,确保考场通风、消毒等条件达标。
总结
科学防疫通过“健康监测+防护措施+应急响应+科学管理”四位一体,既保障考生身体健康,又维护考试公平性。考生需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家长应积极配合做好后勤保障,共同为考生创造安全、稳定的考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