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根本性的流程再思考和彻底性的流程再设计,实现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运营基础上的戏剧性改善。
核心概念
根本性(Fundamental) 重新思考现有流程,打破传统分工模式,将工作流程视为整体而非独立部分。
彻底性(Radical)
采用“彻底改革”而非渐进式改进,确保流程设计符合现代企业运营需求。
戏剧性(Dramatic)
通过流程重组实现显著性能提升,如成本降低50%、服务响应时间缩短等。
流程(Process)
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而非仅关注功能或产品。
实施目标
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质量: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流程,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增强服务速度:缩短响应周期,提升客户满意度。
特征
客户导向:
所有流程设计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员工工作质量由客户评价。
系统重构:
不仅重组流程,还涉及支撑系统、政策、组织结构等。
彻底性变革:
避免局部优化,追求全局最优解。
发展与演变
BPR是业务流程管理(BPM)的前身,后者在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而来。BPM在BPR基础上增加了流程优化(BPI)等概念,形成了更全面的流程管理框架。
关键成功因素
高层支持:需高层推动,确保资源投入。
客户参与:通过客户反馈优化流程。
技术保障:依赖信息技术实现流程自动化。
通过BPR,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管理局限,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