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志愿是高考录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特点和录取规则如下:
一、基本定义
征集志愿是指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后,针对未达到招生计划录取名额的院校或专业组,由省级教育考试院统一公布缺额计划,并组织未被录取考生重新填报志愿的过程。
二、适用情形
院校招生计划未录满 :因考生分数未达、专业报录比低或新增招生计划等原因,导致部分院校或专业组出现缺额。特殊类型志愿的补充:
如本科提前批、专科提前批等部分批次需设置1-2次征集志愿,本科批普通志愿和高职专科批均设置2次。
三、参与条件
分数要求
:需达到本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且未被录取。
资格限制:已录取考生、不符合所报批次条件的考生(如未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及档案已被投出的考生均无法参加。
四、志愿填报与录取流程
信息发布:
省级招办通过官方渠道公布缺额院校、专业及计划数。
填报时间:
在下一批次录取开始前完成,具体时间因省份和批次不同而有所差异。
填报规则
- 采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按考生分数从高到低匹配志愿。
- 若考生分数高于拟投院校该专业组最低分,则档案投出;若排名靠后则无法投出。
录取调整
- 第一次征集志愿录取后,若仍有名额未完成,将进行二次征集。
- 二次征集可能降低分数线(降分录取),但仅限控制线以下考生填报。
五、注意事项
避免重复填报: 同一考生只能参加本批次的一次征集志愿,且未被录取后不可再参加后续征集。 关注官方信息
六、意义与作用
征集志愿通过增加录取机会、减少退档率,优化志愿填报结构,帮助考生更合理地选择院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