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学历造假时,用人单位可通过以下法律途径维权:
一、内部处理措施
解除劳动合同 若学历造假严重违反劳动合同条款(如影响工作质量、效率或存在欺诈行为),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以"以欺诈手段订立劳动合同"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要求赔偿损失
用人单位可要求员工赔偿因学历造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如培训费用、岗位调整成本)及间接损失(如商业信誉损害)。
二、法律诉讼途径
劳动仲裁前置程序
用人单位需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仲裁庭将审查劳动合同效力及员工责任。
诉讼阶段
若对仲裁结果不服,用人单位可在仲裁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中,用人单位需承担以下举证责任:
- 证明员工存在学历造假行为(如提供伪造证书、成绩单等);
- 证明学历造假对劳动合同订立或履行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三、注意事项
证据收集: 需收集学历证书、成绩单、工作经历证明、工资流水等材料,形成完整证据链。 时效性
法律后果:学历造假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民事赔偿责任,但一般不直接承担刑事责任(需涉及伪造证件等刑事犯罪)。
建议用人单位在发现学历造假后,优先通过内部调查核实事实,再依据法律规定采取行动,以降低维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