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应当”的汉字主要有以下两种常见用法:
应
多用于表示义务、责任或必然性,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宜”(yīng)表示“应该”,强调情理上的必然或必须。例如:
- "应征入伍"(应当参军服役)
- "宜早不宜迟"(应该尽早行动)
宜
既可表示建议(情理上必然),也可表示推测(说话者对结论的不确定性)。例如:
- "宜将剩勇追穷寇"(建议乘胜追击)
- "此事宜缓不宜急"(推测情况需暂缓)
区别说明
应更强调责任或义务,语气较为强硬;
宜则多用于建议或不确定的推测,语气较为温和。这两个字在具体使用中需结合语境选择,既可能表达相同的“应当”含义,又可能因语气差异产生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