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费用的计算需结合应纳税所得额和递延所得税因素,具体步骤如下:
一、核心公式
所得税费用 = 当期应交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其中:
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额 - 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二、关键步骤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 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调整纳税调整增加额(如超过扣除标准的费用)和纳税调整减少额(如国债利息收入、前五年亏损弥补)
- 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会计利润 + 纳税调增 - 纳税调减
确定递延所得税差异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会计折旧快于税法(如设备折旧年限差异),导致未来多交税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计提前扣除费用(如坏账准备),导致未来少交税
- 通过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计算差异金额
计算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记为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记为收益
- 若税率变化,需按预期税率计算差异
三、注意事项
税率选择:
通常采用25%的企业所得税率,但需结合税法规定(如小型微利企业优惠)
特殊事项处理:如企业合并、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其所得税影响不计入当期损益
倒挤法与直接法:两种方法均可,倒挤法通过应交所得税+递延项调整,直接法通过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计算
四、示例
假设某企业会计利润100万元,存在20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25%),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5万元,则:
当期应交所得税 = 100 - 20 × 25% = 7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 = 5万元
总所得税费用 = 70 + 5 = 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