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汉字编程码是指中国国家标准中用于计算机处理汉字的编码规范,主要用于汉字的输入、存储和传输。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主要编码标准
GB2312 - 发布于1980年,是最早的国标汉字编码,收录6763个汉字及682个非汉字字符,采用双字节编码。
- 每个汉字由两个7位二进制数组成,例如“阿”对应的编码为3022H(十六进制)。
GBK
- 发布于1995年,扩展了GB2312,收录21003个汉字,兼容英文字符,采用双字节编码。
GB18030
- 发布于2005年,收录70000余个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支持单/双/四字节分段编码,是当前最全面的汉字编码标准。
二、编码结构
机内码: 计算机内部存储使用,以GB2312为基础,每个汉字的机内码将国标码最高位设为1(例如“阿”的机内码为BOA2H)。 区位码
三、编码特点
兼容性:
不同系统通过统一编码实现兼容,例如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均支持GB2312/GBK。
扩展性:
后续的GBK和GB18030通过增加编码空间,支持更多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应用场景:
日常办公、数据库、网页等领域广泛使用,国际交流中多配合使用ASCII码。
四、与ASCII码的关系
ASCII码仅支持128个英文字符,无法直接表示汉字,因此汉字需通过扩展编码(如GB2312)实现计算机处理。
总结
国标汉字编程码通过GB2312、GBK、GB18030等标准,实现了汉字的标准化处理,确保了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随着技术发展,GB18030成为主流标准,兼顾了汉字覆盖范围和国际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