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历史的年代界定通常以关键科学突破和理论发展为分界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代化学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1650年)
炼丹术与医药化学
从远古人类利用火、制陶、冶金等实践开始,到公元前1650年左右,炼丹术和炼金术在欧洲兴起。这一时期以追求长生不老药和贵金属为目标,进行了大量化学实验,并积累了物质转化的经验。中国、埃及、阿拉伯、希腊等地均有相关记载。
二、近代化学奠基时期(1650年-1775年)
燃素理论
1650年后,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化学开始走向理论化。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通过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说,提出了氧化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三、现代化学体系形成时期(1775年-1900年)
定量化学与理论体系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后,化学基本定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和原子学说逐渐确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776-1839)提出有机结构理论,维勒(1776-1831)通过实验验证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
四、现代化学的进一步发展(1900年至今)
物理化学与理论深化
20世纪初,量子论、原子核理论等物理概念的引入,使化学与物理学结合。例如,玻尔(1858-1934)的原子模型和薛定谔(1900-1964)的波函数理论,解决了许多化学难题。
其他补充说明
关键时间节点:
1650年:拉瓦锡《化学原理》出版,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5年:拉瓦锡确立氧化学说,开启定量化学时代。
学科演变:
化学术语“chemistry”源于阿拉伯语的“alchemy”(炼金术),反映了化学从实践技艺向理论科学的转变。
以上划分综合了不同时期代表性科学成就,但具体分界点可能存在争议。例如,燃素理论虽为近代化学奠基,但其错误性也反映了早期科学探索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