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改用汉字(谚文)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结合历史背景与民族意识展开:
历史与文化认同问题
汉字虽在朝鲜半岛使用历史悠久(公元前2世纪传入),但长期被贵族阶层垄断,普通民众难以掌握。朝鲜独立后,金日成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字”,无法体现朝鲜民族独立性,需通过本土化文字增强民族认同。
语言与教育普及障碍
汉字与朝鲜语存在音形差异,普通民众学习难度大,导致汉字普及率极低。谚文作为表音文字,更贴近民众语言习惯,便于普及教育。
政治与民族主义驱动
朝鲜建国后,为摆脱历史包袱,强化民族自尊心,推行“去汉化”政策。金日成将谚文定为官方文字,以体现朝鲜自主发展的文化独立性。
实践中的调整与反思
1948年废除汉字后,朝鲜曾尝试推广谚文,但因上层阻力(认为汉字更“高贵”)导致效果不佳。最终在第四代国王李祹时期,再次调整政策,逐步恢复汉字使用,但限制其官方地位。
综上,朝鲜改用汉字的核心是实现文化自主与民族认同,同时兼顾语言普及与政治需求。这一过程反映了朝鲜在现代化进程中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复杂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