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形成“汉字七体”体系:
甲骨文 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的早期成熟形态,兼具象形与表音功能。
金文(钟鼎文)
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笔画粗犷圆润,比甲骨文更规范。
篆书
- 大篆: 西周晚期形成,结构较复杂。 - 小篆
隶书 汉代出现,由篆书简化而来,是汉字从象形向不象形过渡的关键阶段,取代小篆成为主流字体。
楷书
魏晋时期定型,结构严谨,成为后世书法和印刷的标准字体。
补充说明:
草书、行书为楷书的变体,草书简化笔画,行书连笔流畅,二者在汉代已出现。-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的“八体”(包括刻符、虫书等),属于特殊用途字体,非主流演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