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汉字与假名混用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结合历史演变、语言特性及使用习惯:
历史演变与汉字来源
日语最初无文字,公元5世纪受汉字影响,逐渐形成以汉字为词干、假名为词尾的混合体系。平假名源自汉字草书,片假名则由汉字偏旁演变而来,二者均基于汉字创造。
表意与表音的互补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能承载丰富语义;假名是表音文字,便于发音。混用可快速表达词义,例如“おかあさん”(Okaasan)通过汉字与假名结合,兼顾语义与读音效率。
外来语与词汇扩展需求
外来语(如英语)无对应汉字时,直接使用片假名标注发音。新创词汇或复杂表达也可能采用假名,以适应语言发展需求。
书写习惯与政策影响
日本文部省规定“当用汉字”和“常用汉字”必须使用汉字,其他情况用假名。实际书写中,常用汉字优先,复杂或外来词则混合使用,形成“正书法”的灵活性。
综上,混用是日语在保留汉字表意优势的同时,灵活应对发音、词汇扩展及书写习惯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