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使用汉字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372年,至今仍保留部分汉字使用场景,但已逐渐被韩文取代。以下是关键时间节点及背景:
最早使用汉字时期(公元372年) 高句丽王朝时期,中国汉武帝东征后,汉字首次被引入朝鲜半岛,成为官方文字。高句丽国王宣布以汉字记录语言,并沿用至15世纪。
汉字长期作为官方文字(公元6世纪-15世纪)
高丽、新罗等王朝均以汉字为唯一官方文字,用于政治文书、科举考试及文化传承。汉字与汉语词汇融合,形成独特的汉文化体系。
韩文创制与汉字的过渡(15世纪)
朝鲜王朝第4代国王世宗大王于1446年颁布《训民正音》,创制谚文(现代韩文前身),但初期仍保留汉字辅助。这一阶段标志着汉字使用逐渐被韩文取代。
现代汉字的残留使用(1948年后至今)
- 1948年韩国建国后,汉字仍作为正式文字使用,但普及度下降。
- 1970年起推行“韩文专用”政策后,汉字仅限于特定场合(如法律文书、人名等),普通民众接触减少。
- 当前,汉字在韩国上层社会、学术研究及部分传统领域仍有使用,但已成为区分阶级的文化符号。
总结:
韩国自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历经千年发展,最终在15世纪创制韩文实现文字转型。现代汉字虽保留,但已逐渐被韩文取代,仅作为文化符号和特定领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