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方言中存在许多独特的词汇,部分生僻字虽不常用,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整理的代表性字词及释义:
一、高频特色词汇
凼 (dàng):读作“dàng”时意为“水坑”,如“雨下了一夜,街边凼满了水”。朒
(gǎ):方言中读作“gǎ”,可表示“肉”,如“这道菜朒得很”。
靸(sǎ):读作“sǎ”时意为“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穿拖鞋”,如“靸起双拖孩就上街克哦!”。
滗(bì):表示“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如“快点来吧之个汤滗干”。
敨(tǒu):方言中读作“tǒu”,意为“打开包着或卷着的东西”,如“来,帮我敨撑开点被子”。
二、动作与生活用语
薅(hao):读作“hao”时意为“除草后扶土”,如“薅包谷薅烤烟”。
埕(gě):方言中读作“gě”,表示“填补”,如“把裂缝埕上”。
沕(gě):读作“gě”时意为“瘸子”,如“拐球,我遭鱼刺骾倒起哦!”。
三、特殊发音现象
字音变化: 如“鞋”读作“孩”,“解”读作“改”,“街”读作“该”等。
语气词:贵州方言中常用“噻”“噻噻”等语气词,如“噻,天黑咯!”。
四、文化特色词汇
《好了歌》的方言化:贵州方言中的“好了”为合成词,不能拆分为“好”和“了”,如“衣服洗好了”读作“衣裳洗克了”。
注:部分词汇存在多音现象,如“拉靸”读作“zā”(张开)和“拐球”读作“guǎi qí”(隐没)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