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成可追溯至约5000年前,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起源阶段(约5000年前) 最早的汉字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和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8000年)的陶符、骨刻符号,这些符号通过模仿自然物象表达意义,属于原始文字。
成熟阶段(约公元前14世纪)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出现了系统的甲骨文,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记录。甲骨文兼具象形与表音特点,为汉字结构奠定了基础。
后续演变(商周至秦朝)
- 西周晚期形成大篆,秦朝统一文字后推广小篆,确立汉字基本规范。
- 隶书、楷书等字体相继出现,形态逐步定型。
总结:
汉字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但成熟体系(甲骨文)出现在商代晚期,距今约3000-5000年。其发展是一个长期集体创造的过程,而非由单一人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