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国标码又称为 汉字交换码,是计算机之间交换汉字信息时使用的标准化编码。其核心特点如下:
定义与作用 汉字国标码由国家标准局于1980年制定,目的是为每个汉字分配一个全国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确保不同计算机系统间的信息兼容性。
编码结构
- 采用 双字节表示,每个字节的最高位固定为0,因此可表示的汉字数量为2^8=256个汉字(实际国标GB2312-80扩展至6763个汉字)。
- 由 区位码转换而来,具体方法为:将区位码的区码和位码分别加32(十进制)或20(十六进制),即可得到对应的国标码。
与其他编码的关系
- 区位码: 国标码的前两位(区码)和后两位(位码)直接对应汉字在字表中的位置,属于 输入码
- 机内码:国标码需转换为机内码才能被计算机硬件识别,转换规则通常为加8083(十进制)或0x80(十六进制)。
- 字形码:指汉字的显示形式,与编码无关。
应用范围
国标码曾是汉字信息处理的标准,但随着技术发展,GBK、GB18030等扩展编码逐渐取代其地位。不过,国标码仍是许多系统和软件的基础。
综上,汉字国标码的正式名称即 汉字交换码,其设计初衷和核心功能均围绕实现汉字的标准化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