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古代北方民族 指春秋时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的游牧民族,因居北方被称为“北狄”,秦汉后泛指中原对北方各族的统称。
姓氏
作为姓氏时,常见于中国北方地区,有历史记载的家族可追溯至古代北狄后裔。
古代官职
指古代最基层的官吏,如《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狄人”即指此类官吏。
其他含义
包括“有力的麋鹿”(古同“翟”,指一种鹿)和乐舞中用的雉羽。
二、发音与结构
拼音: dí(第二声) 结构
笔画:共7画
三、相关古文例证
民族名称:《国语·晋语》中“戎狄怀之”
官职名称:《史记·货殖列传》中“狄人”
其他用法:《诗·大雅》中“舍尔介狄”(意为远)
四、演变与扩展
地域扩展:从春秋时期的局部民族逐渐演变为秦汉后对北方多民族的统称
文化融合:部分民族(如鲜卑)后裔融入中原,形成新的姓氏
综上,“狄”是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姓氏等多重含义的汉字,其核心意义与北方民族及地域文化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