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1970年代推行去汉字化政策后,姓名仍保留汉字的主要原因如下:
韩文表音文字的缺陷
韩文(谚文)为表音文字,存在“同音同形异义”问题,例如“虞”“俞”“于”等汉字在韩文中发音相近但字形不同,易导致重名。汉字能准确区分发音和含义,避免混淆。
文化与姓名传统
韩国深受东亚文化影响,对同名现象较为敏感。汉字姓名在家族、社会中的辨识度更高,符合传统观念中对血统和身份的重视。
法律与官方需求
身份证、结婚证等正式文件必须使用汉字标注姓名,即使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汉字。汉字姓名在法律文书中的通用性使其成为必要选择。
历史与现实平衡
尽管1970年代曾全面废除汉字,但汉字在教育、文化传承中的根深蒂固,以及谚文无法完全替代汉字表意功能的现实,促使政策调整。部分人仍保留汉字姓名,形成历史延续性。
综上,汉字在韩国姓名中的保留是表音文字特性、文化传统、法律需求与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