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零就业家庭的帮扶措施,综合政策文件和实际案例,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完善就业援助制度
精准认定机制 建立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上门调查走访制度,动态掌握零就业家庭人员数量、就业意愿及技能状况,建立统一登记台账和数据库,实现精准识别。
动态管理机制
推行“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核查家庭就业状况,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对实现就业的家庭终止援助,确保至少一人就业。
二、提供就业服务与岗位援助
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
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成员,并根据缴费情况给予社保补贴(养老、医疗、失业)及岗位补贴,最长不超过3年。
职业培训与补贴
提供免费职业培训,法定年龄内人员可享不超过2次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掌握就业技能。
社保补贴政策
- 单位招用补贴: 企业招用零就业家庭成员并缴纳社保,可获3年社保补贴(养老+失业); - 灵活就业补贴
三、强化社会保障与激励机制
完善保障标准 调整失业保险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领条件,确保零就业家庭成员基本生活。对主动就业人员,逐步提高保障待遇。
激励自主就业
- 创业支持: 自工商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自主创业; - 社保补贴
四、精准施策与监督评估
入户式摸底排查 定期开展入户式调查,精准筛选符合条件家庭,确保应认尽认。
建立责任机制
实行就业援助目标责任制,明确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职责,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
监督与评估
定期评估政策效果,及时调整帮扶措施,确保资源向最需要的家庭倾斜。
五、典型案例参考
赵女士案例:
某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政策协调,为残障零就业家庭赵女士争取公益性岗位,并协助办理社保补贴,使其实现稳定收入。
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社区、企业多方协同的帮扶体系,帮助零就业家庭逐步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