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乡镇就业岗位需要综合施策,从产业、政策、培训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协同效应。以下是具体措施:
一、产业发展与就业载体建设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建设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直接创造就业岗位。例如信安镇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企业,2003年新上项目可安置3000人就业。
发展第三产业
推广乡村旅游、农家乐、社区服务等行业,利用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特点,吸纳失地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曲尺乡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结合征地补偿资金开发配套服务,吸纳失地劳动力就近就业。
推动非农产业转移
依托城市资源,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仓储等非农产业,通过订单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引导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二塘乡利用工业园区带动作用,发展服务业,建立“企业培训、政府补助、农民免费、就地就业”机制。
二、政策支持与就业保障
完善就业补贴体系
发放交通补贴、就业补贴、公益岗位补贴等,重点帮扶脱贫劳动者和困难群体,加强就业兜底。例如汤池镇累计发放脱贫劳动者补贴113.3万元,覆盖1255人。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制
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员制度,完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就业政策、岗位信息的精准对接。桑涧镇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累计发布用工信息100余条,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
落实城乡统筹政策
执行企业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招聘本地居民,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再就业保障体系。
三、技能培训与人力资源提升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技术培训班,如育婴护理、家政服务、电商运营等,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例如某县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300余人就业。
开展精准就业指导
组织劳务输出对接活动,根据求职者技能水平匹配岗位,建立双向发力机制。曲尺乡通过宣传引导和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四、其他关键措施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推动土地集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
创新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招聘会,降低求职成本。
通过以上措施,乡镇可形成产业兴旺、政策完善、技能匹配的就业生态,有效增加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