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帮扶通过多种措施综合施策,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
分类认定帮扶对象
重点关注大龄、残疾、长期失业等群体,根据就业困难程度进行动态认定,建立精准帮扶台账,实现人员底数、就业能力、需求等信息的全面掌握。
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帮扶对象范围,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二、个性化帮扶措施
职业指导与培训
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结合个人特点制定帮扶方案,涵盖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例如:
- 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最高2200元/人;
- 针对40岁以上人员,拓宽培训领域至二三产业及电商等新兴行业。
岗位推荐与就业对接
建立岗位清单,优先推荐适合援助对象的城乡社区岗位、灵活就业岗位及公益性岗位,并通过专场招聘、企业合作等方式促进就业。
三、政策支持与补贴
税费优惠与创业扶持
对吸纳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保补贴和税收减免;对自主创业的提供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每年1.2万元税收减免等。
生活保障与兜底安置
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无法市场化就业的人员,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零就业家庭实行“三包”援助(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生活救助)。
四、强化服务与跟踪管理
“回头看”评估机制
定期评估帮扶效果,及时调整帮扶策略,解决就业人员适应岗位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精准帮扶台账管理
建立一人一档,记录就业能力、服务需求及政策享受情况,实现因人施策、靶向帮扶。
五、拓展就业渠道
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联动
与周边地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发跨区域就业岗位;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创办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就近就业。
特殊群体专项服务
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专场招聘、职业指导等活动,提高就业精准度。
通过以上措施,就业帮扶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机制协同的多元模式,旨在提升帮扶的精准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