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填报和征集志愿,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预填报
定义与时间 预填报是高考录取前的志愿填报方式,通常在 成绩公布前
进行。考生根据自身估分、兴趣、职业规划等因素,提前提交志愿表。
主要作用
- 提前规划: 帮助考生尽早锁定目标院校和专业,避免高考后盲目填报。 - 信息熟悉
注意事项 - 预填报信息仅供参考,最终录取以 高考成绩和正式志愿填报
为准。
- 不同省份的预填报形式可能不同,需关注本省教育考试院的具体通知。
二、征集志愿
定义与时间
征集志愿发生在 各批次录取结束后、下一批次录取前。当高校因生源不足、退档等原因未完成招生计划时,省级招办会公布缺额,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填报。
适用情形
- 院校缺额: 高校招生计划未达计划数。 - 考生未录取
填报规则 - 仅限 未录取考生库中状态为“自由可投”的考生
填报。
- 志愿结构与首次填报相同,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
- 各批次设置1-2次征集志愿,例如本科提前批、本科批等。
策略建议
- 分数定位: 结合自身分数与往年录取数据,优先选择缺额较大的院校。 - 专业调剂
三、两者的区别
| 维度 | 预填报 | 征集志愿 |
|------------|---------------------------------|---------------------------------|
| 时间 | 成绩公布前 | 各批次录取结束后、下一批次前|
| 目的 | 提前规划、信息熟悉| 填补招生计划缺额|
| 结果影响| 仅为参考,最终以正式志愿为准| 直接影响录取结果|
建议考生关注本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最新通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利用预填报和征集志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