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针对困难群体就业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技能提升和兜底保障等多措并举,确保就业人数不减、收入不降。具体措施如下:
一、产业帮扶与就业岗位创造
光伏扶贫与产业项目
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80%用于安置贫困人口就业的公益岗位工资和村集体公益事业支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产业项目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搬迁人员,推动农产品种养殖环节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
扶贫车间与公益性岗位
- 调整扶贫车间认定标准,招用10人以上可获补贴。
- 设立农村保洁、护路、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并落实“一户一公岗”托底安置政策,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50%。
农业产业扶持
对吸纳贫困劳动力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吸纳就业补贴,边缘易致贫户可申请扶贫小额信贷,享受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等政策。
二、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
免费培训体系
支持贫困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职业培训,实现持证就业。对参加培训者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创业支持政策
- 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个体经营可申请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享受贴息。
- 贫困县建设运营1年以上的创业载体,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补。
三、兜底保障与权益维护
失业保险与社会保障
- 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未就业者,可发放6个月失业补助金(标准不高于当地失业保险金的80%)。
- 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失业人员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动态管理机制
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台账,对超期未就业或放弃就业要求者调整认定。实现就业后再次失业者需重新认定。
四、公共服务与精准帮扶
公共就业服务优化
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提供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融资服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流程。
特殊群体专项帮扶
对未脱贫人口中的“三无”贫困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对长期失业者,强化失业保险金发放和就业援助。
总结
山西省通过产业引导、技能提升、兜底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多维度措施,形成政策合力,确保困难群体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提升。未来将继续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政策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