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就业率需从政策引导、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系统性、全周期的就业促进体系。以下是具体措施:
一、政策体系与资源整合
强化政策引领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高校办学质量评估和招生计划配置依据,落实助企稳岗政策,优化招聘秩序。
整合校地校企资源
组建省级就业工作专班,联合高校、人社等部门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开发政策性岗位(如支教、参军等),并建立区域性就业实习基地。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产业需求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对就业质量差的专业实施“关停并转”或优化升级,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加强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
开展第二专业培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并落实创业减税降费政策。
三、提升就业服务效率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建立“职业规划金课”,提供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同时强化生涯教育。
强化信息与岗位对接
建立高效就业信息平台,整合校内外招聘资源,确保毕业生及时获取岗位信息,提升求职匹配效率。
四、精准帮扶与质量保障
实施困难群体专项帮扶
建立“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机制,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针对性支持。
严格就业质量监测
通过“红黄牌”制度预警就业质量差的专业,确保毕业生人岗相适、用人所长。
通过以上措施,可系统提升高校就业率,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