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总人数的计算需要根据应用场景不同而有所区分,以下是主要计算方式:
一、宏观层面(社会整体就业率)
计算整个社会就业率时,需将就业人数与未就业人数相加后,再除以总人口数,公式为:
$$
text{就业率} = frac{text{就业人数} + text{未就业人数}}{text{总人口}} times 100%
$$
就业人数:指在特定时间段内找到工作并从事有偿工作的人口数;
未就业人数:指有劳动能力且未找到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数;
总人口:通常指16岁及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需排除学生、军人、家庭主妇等非劳动人口)。
二、微观层面(如企业或高校就业率)
企业就业率 计算公式为:
$$
text{企业就业率} = frac{text{签订劳动合同人数}}{text{毕业总人数}} times 100%
$$
- 签订劳动合同人数:
指与企业签订正式就业合同的人数;
- 毕业总人数:指当年毕业的毕业生总数。
大学生就业率 计算公式为:
$$
text{大学生就业率} = frac{text{已就业毕业生人数}}{text{毕业生总人数}} times 100%
$$
-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
指签订就业合同并开始工作的人数;
- 毕业生总人数:指当年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总数。
三、注意事项
数据来源:
需通过官方统计、调查报告或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获取就业人数和未就业人数;
统计口径:
不同机构对“就业”的定义可能不同,例如是否将临时工、自由职业者纳入就业统计;
时间范围:
建议明确计算的时间段(如月度、季度或年度)。
以上计算方法需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用场景,并注意数据口径和统计范围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