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派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流派,其核心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并通过荒诞、非理性的创作手法表达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厌恶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起源
时间范围 :主要活跃于1916-1923年,延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核心理念:
反对一切既定的艺术形式、美学规范和社会价值观,主张通过“无意义”的创作探索“真正的现实”。
名称由来:
可能源自罗马尼亚语中“玩具马”的叠词“da, da”,象征对传统语言和意义的颠覆。
二、主要活动与代表人物
组织形式:
最初由特里斯唐·查拉、汉斯·阿尔普等人在瑞士苏黎世发起,后扩展至巴黎、纽约、柏林等地。
核心活动:
通过诗歌、绘画、戏剧、雕塑等多种形式进行实验性创作,常见手法包括:
- 现成品艺术
:将日常物品(如裁纸刀插《法德辞典》)作为艺术品展出;
- 噪音与混乱:使用机械装置制造非理性声音,或通过涂鸦、拼贴等方式表达混乱感;
- 荒诞形象:创造超现实场景中的人物和物体,如变形的肢体、非人类面孔等。
代表性人物
- 汉斯·阿尔普: 以金属雕塑和版画闻名,参与科隆达达运动; - 特里斯唐·查拉
- 胡戈·巴尔:法国作家,以反战诗歌和达达主义理念著称。
三、历史影响与争议
对现代主义的奠基作用:
通过反传统实践为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流派奠定基础;
争议性评价:
部分学者认为其“无意义”创作是艺术发展的必要阶段,而另一些人则批评其缺乏艺术价值;
时间范围争议:
部分资料将结束时间延长至1922年或1923年,但主流观点仍以1916-1922年为主。
四、总结
达达派是20世纪初最具叛逆精神的艺术流派之一,其反传统、反理性的核心理念对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其作品常被视作“无意义”,但正是这种对既有价值的质疑,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