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新政主要围绕考试模式、录取机制、科目设置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展开调整,具体变化如下:
一、考试模式全面推行“3+1+2”模式
模式构成: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占比45%),考生从物理、历史中选1门首选科目,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2门再选科目(共12种组合)。
实施范围:山西、河南、陕西等8省首次实施,取代传统文理分科。
二、录取批次与分数体系改革
批次合并:全国多数省份取消一本、二本划分,统一为提前本科、本科、专科批次。
分数权重调整:语数外总占比60%(450分),数学在顶尖高校录取中权重显著提升,部分专业对数学成绩要求达135分以上。
等级赋分制:再选科目(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采用五等21级赋分制,缓解科目难度差异。
三、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
评价维度: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占比最高可达30%。
应用场景:部分高校采用“631”模式(高考成绩60%、综评30%、校测10%),省级荣誉证书等可提升同分考生优录率。
四、外语考试调整
考试次数:外语增加听力测试,高中阶段组织2次考试,取最高分计入总分。
语种选择:除英语外,考生可选择日语、俄语等外语。
五、志愿填报与专业组改革
志愿模式:推行“院校专业组”填报,同一院校设多个专业组,调剂范围限定同一组内。
专业要求:高校根据专业需求提出选科要求(如理工科需物理+化学),考生需提前匹配。
六、考试时间优化
整体安排:高考仍为6月7-8日,部分省份将英语听说测试安排在6月9日,延长考试节奏以适应新模式。
以上变化体现了高考向“多元融合、个性化发展”方向迈进,既注重基础能力,又强调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