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学历造假的处理方式需根据造假情节的严重性及造成的后果综合判断,主要处理方式如下:
一、用人单位的处理措施
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欺诈为由立即解除劳动关系,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若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学历造假导致合同无效的条款,可直接终止合同。
要求赔偿损失
若造假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如培训费用、招聘成本等),用人单位可要求赔偿。但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损失与学历造假之间的因果关系。
取消福利与职务
用人单位可取消涉事者的相关福利分配,并要求返还已享有的权益。若拒不执行,可依法强制执行。
行政与刑事责任
- 行政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伪造、变造学历证件可处5-15日拘留,并罚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 - 刑事责任
二、法律后果总结
合同效力: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 责任承担:需同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或刑事责任。- 信用影响:被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影响未来就业、贷款等信用活动。
三、预防建议
用人单位:
- 通过学信网、中留服等官方渠道验证学历;
- 加强背景调查,核实工作经历真实性;
- 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学历造假条款。2. 求职者:
- 诚信为本,避免因小失大;
- 若学历有误,应及时通过正规渠道更正。
(注:具体处理结果需结合案件细节,建议当事人咨询专业律师获取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