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中汉字减少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涉及历史、政策及语言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历史背景与去汉字化政策 韩国自1948年建国后,逐步推行去汉字化政策。1961年《东亚日报》显示,韩汉混用文中的汉字比例仍较高,但此后政府通过教育改革和媒体宣传,强制减少汉字使用。
文化与民族认同因素
韩国政府认为汉字是外来文化符号,与本土语言存在“同音但不同意”的矛盾,且长期导致识字率低下。20世纪中后期,民族主义兴起进一步推动汉字排斥,认为保留汉字会削弱民族认同。
语言发展与书写便利性
韩语语音和语法特点与汉字存在较大差异,汉字无法充分表达其发音和语法结构。例如,韩语中大量固有词汇(如人称、动词等)无对应汉字,只能用韩文书写。
现代教育体系调整
当前韩语教材中汉字比重显著下降,英语等外来语直译发音逐渐取代汉字。部分成语和外来词也逐步消亡,进一步减少汉字使用场景。
总结:
韩语中汉字减少是历史政策、文化认同、语言特性及教育改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