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时间跨度与形成机制
古今字:指同一词项在不同时代使用的不同汉字,具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今字),属于汉字的历时演变现象。
通假字:同一时期因音同或音近而临时借用的汉字,无时间先后关系,属于共时语言现象。
二、字形与结构变化
古今字:通过增加、减少偏旁或改变结构形成新字,例如“益”(古字)→“溢”(今字)。
通假字:字形完全不同,如“蚤”(古字)→“早”(今字)。
三、意义与用法
古今字:古字义项多,今字义项少,今字通常承担古字的部分或全部义项,如“债”由“责”演变而来。
通假字:借字与本字无必然联系,仅因音近替代,如“辨”(古字)→“辩”(今字)。
四、规范性与使用范围
古今字:今字遵循《通用规范汉字表》,适用于正式场合;古字多为古籍或研究使用。
通假字:多见于古文,现代汉语已不通用。
五、典型示例
古今字:如“肉”(古字,象形月形)→“月”(今字,简化结构)。
通假字:如“借”(古字)→“借”(今字,此处为同一字,实际应为“借”→“借”示例错误,正确应为“借”→“借”如“左”→“措”)。
总结:古今字是汉字纵向发展的结果,通过结构变化传承意义;通假字是横向替代现象,源于音近或字少。两者在时间、形制、用法上均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