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秦汉时期的汉字,其发展历程可总结如下:
起源阶段(战国至秦代) 隶书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当时因官府文书繁杂,小篆书写效率低下,民间逐渐形成简化篆体的俗体字。秦代程邈在狱中对这些俗体进行整理,创制了最早的隶书(秦隶或古隶),但实际应用始于秦朝。
成熟与鼎盛(东汉时期)
隶书在西汉后期逐渐取代小篆成为官方正体字,东汉时期(汉桓帝、灵帝时期)达到顶峰,形成“汉隶”风格。其特点为“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书写宽扁,横画长直,对后世楷书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地位与影响
隶书是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折点,奠定了楷书基础,与唐代的楷书并称“汉隶唐楷”。虽在唐代后楷书占据主导,但隶书仍长期流行,直至现代。
总结:
隶书起源于战国,秦代形成雏形,东汉成熟并鼎盛,贯穿秦汉至现代,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