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溯源字体主要包括以下七种,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如下:
甲骨文 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刻于龟甲、兽骨的文字,是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金文(钟鼎文)
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笔画圆浑、体势雍容,比甲骨文更规范,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篆书
- 大篆: 西周晚期形成,线条较圆,结构严谨,为秦统一文字奠定基础。 - 小篆
隶书 秦末汉初由篆书演变而来,字形由圆转方,笔画直化,便于书写,广泛用于官方文书。
楷书
汉末形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成为后世书写的典范,通行至今。
行书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形成于东汉末年,书写更简便流畅,兼具楷书易认与草书灵动的特点。
草书
汉末唐初兴起,笔画连绵、结构简化,书写气势奔放,但较难辨认。
注:
部分资料提及“七体”,但“七体”概念存在争议,通常以上述七种字体为主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