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至今仍能使用汉字,主要源于韩文自身缺陷与实际应用需求,具体原因如下:
韩文表达局限性
韩文作为表音文字,无法精准表达韩语发音中的多音字和复杂词汇。例如“방수”一词可表示“防水”或“放水”,导致法律、医学等领域因表述不清引发严重事故。
法律与专业领域需求
在法律文书、医学文献等需要精确表达的领域,汉字因表意明确而无法替代。例如,韩医、法典等必须通过国家汉字考试,以确保术语准确性。
身份证与姓名区分
韩国身份证上需同时标注韩文名和汉字名,以解决同音字过多导致的姓名混淆问题。例如“张三”与“章三”在韩语中发音相同,汉字名可有效区分。
历史文化传承
汉字在韩国拥有千年历史,是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部分历史文献、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仍依赖汉字传承,且汉字在韩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
地缘政治与文化认同
近年韩国因应中国崛起重新融入中华文化圈,恢复汉字使用被视为增强文化认同的举措。例如,法律条文、学术研究等领域更倾向使用汉字以体现文化连续性。
综上,汉字在韩国的存续是语言缺陷驱动的实用性选择,同时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