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查就业情况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的流程和文档记录。以下是核查就业情况的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核查前准备
明确核查范围与对象 确定核查的年级、专业及就业状态(如已就业、未就业、升学、参军等)。
制定核查方案
成立核查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设计核查表格,包含生源信息、就业信息等核心内容。
二、数据收集
线上核查平台
通过学信网“毕业去向查询反馈”功能,获取学生自主填报的就业信息。
线下核实方式
- 电话核实: 逐个联系毕业生确认就业状态、单位信息等。 - 单位对接
三、信息审核
真实性审核
核对就业信息与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记录是否一致。
异常情况处理
- 数据增长异常时,追溯核查时间节点,排查漏填或重复。
- 疑似小微企业集中就业时,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核实企业资质。
四、结果统计与分析
就业率计算
- 公式:已就业人数 / 应届毕业生总数 × 100%
- 特殊群体(如自主创业、参军)需单独统计。
领域分布分析
统计不同行业(如互联网、金融、医疗等)的就业比例,为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五、报告撰写
核查概况
包含核查时间、范围、方法及参与人员。
就业情况
以图表形式展示就业率、行业分布等数据,分析趋势。
存在问题与建议
指出数据异常、核查难点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设置)。
六、信息更新与反馈
动态管理
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及时更新就业状态变更信息。
学生反馈机制
设立专项渠道收集学生对就业支持服务的建议,形成闭环管理。
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四不准”“三不得”规定,确保数据真实性。- 灵活就业人员需通过第三方机构证明就业状态。- 信息填写需与劳动合同、社保记录等多源数据交叉验证。通过以上步骤,可确保高校就业数据准确、完整,为政策制定和就业指导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