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三五”期间的就业前景,综合权威信息分析如下:
一、就业总量与质量提升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6500万人,年均新增1300万人以上。其中,私营和个体经济贡献显著,2019年私营、个体就业人数占比首次突破50%,成为城镇就业的主要载体。
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 高技能人才占比提高,2019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1.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5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32%。
- 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0%以上,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重点人群(如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持续提升,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30.6%,2019年增至40.6%,预计“十三五”末期将达50%以上。新兴服务业态(如互联网+、共享经济)涌现,吸纳大量就业。
制造业转型与就业调整
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2019年跌破2亿),但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转移,部分岗位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移。
三、政策支持与创业环境优化
政策体系完善
国家出台《“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并列为三大宏观政策。
创业创新活力激发
双创政策推动创业主体多元化,2015-2019年私营、个体就业人数年均增长44.33%。大学生创业比例上升,44.5%的创业项目处于盈利状态,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显著。
四、挑战与应对
结构性矛盾突出
部分行业(如传统制造业)面临用工短缺,而新兴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改革。
区域发展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机会多于中西部,需通过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差距。
总结
“十三五”就业前景以私营经济主导、结构优化、创业创新活跃为特征,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有效稳定了就业形势并提升了就业质量。未来需持续关注产业升级对技能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