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预算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政府财政收支的计划、分配、执行及监督机制。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预算的基本理论
核心概念 公共预算是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
学科交叉性
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强调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公共预算的功能与目标
基本功能
- 控制功能: 通过收支预算控制实现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计划功能
- 管理功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防止浪费;
- 问责功能:通过审计和绩效评估实现财政责任追溯。
核心目标 - 效率:
最大化财政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公平:保障社会资源均衡分配;
- 稳定:维护经济运行平稳;
- 可持续性:确保财政长期健康运行;
- 透明问责:通过公开透明的预算流程实现公众监督。
三、公共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编制流程 包括预算收入预测、支出规划、预算草案编制、审批及调整等环节,需整合政策目标与财政资源。
执行管理
涵盖资金拨付、绩效监控、风险管理及调整机制,确保预算执行与立法目标一致。
四、公共预算的监督与评估
监督机制
通过审计、绩效评估及立法监督实现预算合规性检查。
绩效评估
采用平衡计分卡、成本效益分析等工具,评估预算执行效果及政策目标达成度。
五、公共预算改革方向
制度创新: 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绩效预算); 技术应用
国际经验:借鉴发达国家预算管理经验,推动中国财政治理现代化。
六、实践应用领域
地方政府预算:分析中国地方政府预算编制特点及改革实践;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结合预算管理优化公共资源分配。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需掌握公共预算管理的理论框架、操作流程及改革方向,培养运用现代技术提升财政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