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汉字的主张主要源于对汉字在文化、教育及国际交流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其核心诉求包括提升教育普及率、增强民族文化自主性等。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教育普及与文盲率问题
汉字书写复杂,导致中国民国时期文盲率居高不下。知识分子认为,简化汉字或采用拉丁字母等表音文字,可显著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识字率,从而推动大众教育。
文化认同与民族独立
金日成等朝鲜领导人主张废除汉字,旨在消除外来文化影响,实现语言生活的自主性。他们认为汉字作为“外国文字”,阻碍了民族语言的创造和发展,不符合朝鲜独立后的文化需求。
国际交流障碍
汉字与西方表音文字(如拉丁字母)存在本质差异,知识分子认为这限制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效率。通过采用拼音文字,可更便捷地融入国际体系,提升国家软实力。
语言发展适应性
韩国等东亚国家认为,汉字体系与本土语言的语法、语音结构不匹配,且复杂书写体系阻碍了语言现代化。采用谚文等表音文字,能更高效地记录语言发展,满足工业化、信息化需求。
历史反思与文化革新
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将汉字视为传统文化落后的象征,认为废除汉字是扫除旧文化、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步骤。这一观点反映了当时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冲突的深刻反思。
综上,废除汉字的主张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既涉及技术层面的文字简化,也包含文化、政治层面的民族认同与国际化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