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标是招投标过程中确保采购活动公平、合规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综合权威信息整理的控标策略及实施建议:
一、优化采购参数设置
避免不合理限制 严格审查采购参数,去除对产品重量、功能等非核心因素的过度限制,确保多数供应商有机会参与竞争。
采用模糊化表述
将“必须具备”改为“建议具备”或“满足基本性能要求”,降低供应商门槛。
强化评标专家作用
在评分标准中明确标注技术参数优先级,允许投标人提出替代方案,由专家现场认定是否“不低于”原要求。
二、强化供应商资质与业绩管理
严格资质审查
要求供应商提供国家权威机构出具的资质证书(如ISO认证、行业专项资质等),并核验其有效性。
业绩真实性核查
设定合理时间范围(如2年)要求提供业绩案例,结合第三方平台或合同文件验证真实性。
分舵与认证体系
要求供应商在多地设立分支机构并缴纳社保、纳税,或提供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证书等,增强服务能力证明。
三、创新控标技术手段
信息化/智能化平台
要求投标人提供信息化系统截图或智能化平台运行记录,作为加分项。
评分标准差异化
在评分细则中增加技术参数权重,降低对单一资质的依赖,例如:
- 拥有特定专利得10分
- 自动化运行时间达标得10分
- 高新企业认证得10分。
动态评分机制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评分标准,例如设备成熟度超过8年的可加5分,连续经营20年以上的加3分。
四、规范招标文件与流程
明确授权条款
要求厂家授权仅限指定单位使用,其他供应商无法获取,避免“报备”式控标。
弱化资格审查
去除对注册资金、社保缴纳等非核心条件的强制要求,降低供应商准入门槛。
透明化操作流程
确保评标过程公开透明,建立投诉机制,对违规操作进行追溯处理。
五、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财务与方向控标: 如要求近3年无股权变更(财务控)或设备必须竖插槽(方向控),这类要求缺乏合理性且难以执行。 防范奇葩条款
通过以上策略,既能保障采购质量,又能避免过度控标导致的市场活力下降。建议根据具体项目类型选择适用方法,并结合行业特点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