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真书”是楷书的别称,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定义
原称与别称 真书是楷书的早期称呼,与“今隶”“正书”等术语可互换使用。
历史地位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汉末,至魏晋时期逐渐成熟,与隶书形成明显分流。
二、历史演变
隶书的起源
隶书是真书的直接前身,起源于秦朝,成熟于汉代,特点为笔画简化且带波磔结构。
楷书的形成
- 关键人物: 魏晋时期,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家通过改变隶书结构(如《贺克捷表》《乐毅论》)创制了楷书。 - 与草书的关联
三、代表作品
楷书经典:《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
真书极品:钟繇《贺克捷表》、王羲之《黄庭经》等。
四、术语争议
“真书”与“楷书”的关系:部分文献将“真书”作为楷书的别称,强调其作为“正书”的规范性。
其他定义:极少数资料将真书与古文、八分等书体混淆,但主流学术界以楷书为真书定义。
总结
真书即楷书,是汉字演变中从隶书分化出的重要书体,形成于汉末,成熟于魏晋,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其名称来源于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后因与隶书的演变关系,逐渐固定为楷书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