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中,“氧”是一个汉字,代表一种化学元素,具体含义和特性如下:
一、基本定义
氧(O)是元素周期表中第8号元素,原子序数为8,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O₂)是其在常温下的主要存在形式。
二、物理性质
状态与气味:
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液氧呈淡蓝色,臭氧(O₃)为蓝紫色。
密度与熔沸点: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克/升,熔点-218.4℃,沸点-182.96℃。
溶解性:
在乙醇、水等溶剂中可溶解,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0.9%。
三、化学性质
高反应性:
与几乎所有元素形成化合物(如氧化物、酸、醇等),是燃烧和呼吸的必需气体。
化合价:
主要显-2价(如CO₂、H₂O),在过氧化物中显-1价(如H₂O₂)。
氧化物:
广泛存在于岩石、矿物和有机化合物中,如硅酸盐、碳酸盐等。
四、用途与意义
工业应用:
用于钢铁冶炼(氧割)、化工生产、医疗(氧气疗法)等领域。
生态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维持地球生命活动,但过量会导致光化学烟雾。
同素异形体:
包括氧气(O₂)和臭氧(O₃),后者具有强氧化性,可净化空气或形成污染。
五、历史与命名
元素符号:O(拉丁文"oxigenum"的缩写)。
中文名称:1777年由拉瓦锡命名为"氧气",1896年改称"氧",强调其维持生命的作用。
综上,“氧”在化学中不仅代表一种元素,还关联着其物理、化学特性及广泛的应用,是现代工业和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