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使用汉字主要有以下含义和背景:
官方文字体系
契丹在建立辽国后,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需求,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小字,作为官方文字体系使用。契丹大字由耶律鲁不古、耶律突吕不于920年创制,共3000余字;契丹小字(原字)由耶律迭剌于940年创制,属于拼音文字的初步形态,共378个字。
与汉字的关联
契丹大字和小字均参照汉字隶书创制,具有表意和表音功能,属于汉字的派生文字。两种文字在辽代与汉字并行使用,契丹小字因表音成分更丰富,研究相对更充分。
历史演变
金灭辽后,契丹文字逐渐被女真字取代,1191年金章宗完颜璟废除契丹文字。契丹文字的消亡与金朝推行汉化政策密切相关。
文字特点
契丹文字的表音成分较多,但具体字形和发音仍存在争议。例如“奉敕煞鬼”契丹钱币上的文字,部分字已通过对比汉字找到对应发音。
综上,契丹使用汉字主要是作为其官方文字体系,既保留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又结合自身语言特点进行了创新,体现了民族文字与中原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