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填报志愿中的“45个志愿”,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概念
志愿单位 在新高考模式下,“45个志愿”并非指45所独立院校,而是指 45个院校专业组
。每个院校专业组对应一个志愿单位,考生可在此单位内选择多个专业。
院校专业组构成
每个院校专业组包含 1-6个专业志愿,考生需在每个组内选择1-6个专业。例如,某院校专业组内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6个专业供考生选择。
二、填报规则与意义
填报数量限制
- 普通类本科批设置 45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其他批次(如专科、艺术类)通常为30个。
- 考生最多可填报 270个专业志愿(45组×6专业/组)。
录取原则
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原则。系统按分数从高到低匹配志愿,分数相同时参考志愿顺序。
选择策略
- 建议考生结合自身分数、兴趣和职业规划,采用“冲一冲(3-5个优质志愿)、稳一稳(10-15个匹配志愿)、保一保(5个保底志愿)”的策略。
- 注意专业调剂选项,若选择“服从调剂”,系统可能将考生分配至该专业组内未报满的专业。
三、其他注意事项
专业限制:
部分专业对视力等条件有要求(如裸眼视力不低于4.8才能报考轮机工程等)。
信息核对:
填报前需仔细核对院校代码、专业名称及调剂条款,避免遗漏或重复。
通过以上解析,考生可更清晰地理解“45个志愿”的内涵及填报策略,提高志愿填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