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高考”即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核心机制,其特点可总结如下:
一、制度架构
分阶段考试 - 乡试:
县级考试,合格者进入会试;
- 会试:由礼部主持,通过者进入殿试;
-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最终评定名次。
录取标准 - 进士科:
以诗赋、策论为主,难度极高,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明经科:侧重儒家经典,录取率较高,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二、考试形式与内容
笔试为主 - 采用统一纸笔,在州、府、县公共场所(如议禀楼)进行,考试时间约一天,包含诗、文、经史、策问等科目。
特殊考核方式
- 行卷: 考生考前提交平时优秀诗文(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由权贵推荐给主考官,作为综合评分依据; - 试卷不糊名
三、社会影响
文化推动 - 促进文学繁荣,李白、王维等诗人通过科举崭露头角;
- 打破门阀限制,吸引大量寒士参与。
录取差异
- 长安、同州等地录取率较高,两广等地较低。
四、与现代高考的区别
科目侧重: 唐代以诗赋、策论为主,现代高考注重均衡发展; 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