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就业扶贫工作需要综合施策,从精准识别、能力提升、就业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系统性、协同性的工作体系。以下是具体措施:
一、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
建立完善数据库
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全面摸底,建立精准帮扶台账,实现“不漏一人、不少一户”。
动态更新信息
定期更新贫困劳动力就业动态,及时调整帮扶策略,确保政策精准对接需求。
二、提升就业能力
定制化技能培训
根据贫困群体实际情况,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整合部门资源,提升种植、养殖、电商等实用技能。
教育与产业结合
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职业技能与产业需求对接培训。
三、拓展就业渠道
劳务协作与输出
深化省际劳务协作联盟,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到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务工,探索“一对一”帮扶模式。
就地就近就业
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返乡创业,结合乡村产业振兴项目,提供农闲季节临时用工、以工代赈等就业渠道。
四、强化政策支撑
财政与金融保障
将就业扶贫纳入中央财政补助分配因素,对吸纳贫困劳动力的企业给予稳岗返还、社保补贴等支持,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权益维护与服务
建立劳务维权机制,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提供法律咨询、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
五、监督与考核
目标责任制
将就业扶贫纳入中西部扶贫协作考核、省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压实工作责任。
动态评估调整
通过月度统计、专项活动等方式监测工作进展,及时调整政策方向,确保资源向薄弱环节倾斜。
六、激发内生动力
典型示范引领
开展“订单式”培训后,通过就业创业典型进行经验推广,激发贫困群体自主就业意识。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企业+就业帮扶车间”模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就业扶贫机制,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持续增收。